近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深入江背镇开展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在徐特立、熊瑾玎故居的红色印记与印山村的振兴画卷中,探寻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,感悟青年一代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,为“大思政课”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红土映初心
红色血脉的动人传承
在徐特立故居和熊瑾玎故居,师生们结合珍贵历史图片、文献资料以及革命文物,从"教育救国与革命实践的精神共振"、"隐蔽战线与教育阵地的革命呼应"、"廉洁奉公与为民服务的作风延续"三个方面,深入了解亦师亦友、志同道合、患难与共的师生二人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、奋斗不止的一生,深刻感受着他们“为国家培育人才、为民族探寻出路”的核心追求,以及严守纪律、艰苦朴素的政治本色。在场师生纷纷表示,革命先辈们不朽的精神印记是我们破解“躺平”“内卷”困境的精神密钥,身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要将红色基因真正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使命,在社会服务中展现担当,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应有力量。
红土绽新颜
印山村的振兴之路
穿越历史的风尘,师生们来到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基地——印山村。印山村是熊瑾玎故居所在地,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建设的排头兵,如今已从传统村落蜕变为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村。师生们漫步印山村,看到印山村挽着“两山理念”与“千万工程”的时代臂膀,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,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,把“好资源”转化成“好产业”,不仅实现了集体增收、村民致富、企业发展的三方共赢,还趟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“景区+民宿+特色旅游”和美乡村发展新路子。从历史到现实,从故居到新村,一步之遥的时空对比,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先辈们“为人民谋幸福”的精神正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——熊瑾玎当年为革命筹措经费的智慧,转化为如今印山村发展产业的思路;徐特立“教育救国”的理想,演变为村里“人才兴村”的实践,每年吸引多名大学生和村民返乡创业。
知行新课堂
圆桌共话赋能之道
当天下午,夕阳沉醉在天玺湖的青山绿水中,风景格外动人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尹辉风、新能源2401班学生龚金锋、印山村返乡创业者代表钟磊,在自在茶舍一棵枣树下,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派课堂教学。
这场以“红色精神如何赋能乡村振兴”为主题的讨论,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。尹辉风老师从理论层面解析徐特立“实事求是”的教育思想与熊瑾玎“灵活应变”的斗争智慧对当代乡村发展的启示;龚金锋同学结合家乡十八洞村的巨变,分享党的好政策如何助力精准扶贫首创地脱贫攻坚;钟磊则讲述自己放弃城市工作,受熊瑾玎“红色管家”精神感召回乡创办民宿的经历,“就像熊老当年用‘商号’掩护革命,我们印山村现在用绿水青山吸引各方客户打开农产品销路,实现乡村振兴,本质上都是用智慧解决问题。”
圆桌派教学法优点突出,每个嘉宾都参与讨论交流,相比传统课堂,能提高学生参与度,也能促进嘉宾们的合作和互动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,增强自信心,促进师生平等交流,从而提高学习效果。师生嘉宾将政策文件里的“干货”揉成了接地气的故事:如将“乡村振兴战略”与熊瑾玎当年“开办商铺筹措经费”的智慧类比;十八洞村和印山村类比;村民返乡创业与大学生返乡创业类比……这场现场教学,对小龚同学影响非常大。他说:“他们放弃城市的繁华,带着知识与勇气回到家乡,面对困难,他们没有退缩,反而用创新思维寻找破局之道。从他们眼中,我看到对故土的热爱与改变家乡的坚定信念,也真切体会到青年力量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。”
这场行走在红土地上的思政大课,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寻访,更是一次生动的现实教育。师生们在触摸红色脉搏中铸牢信仰根基,在见证山乡巨变中体悟责任担当。正如尹辉风老师所言:“从故居到新村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时间的流逝,更是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。熊瑾玎用‘商业智慧’守护革命火种,今天的印山人用‘创新思维’点亮乡村未来,这就是历史给现实的最好答案。”
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将红色基因传承深度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,引导青年学子把爱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自觉融入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,书写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生动篇章。这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,让师生们在触摸历史中理解精神内核,在观察现实中感悟责任担当,真正实现了“立德树人”的教育初衷——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,而是流淌在新村建设中的鲜活力量;红色基因不再是遥远的记忆,而是激励青年学子投身时代的行动指南。
用户登录